他总是每天早上第一个打开实验室的门,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三十余年如一日;他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CO2促进水稻开花的效应和水稻根的负向光性,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他先后主持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150余篇论文;他主编的教材《植物生理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他主讲的植物生理学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优秀研究生课程;他领导的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被列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他先后荣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园丁奖”和江苏省“教学名师”等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他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提案引起江苏省政协的高度重视,被列为2005年省政协主席督办重点提案……他,就是江苏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扬州市委副主委、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植物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王忠教授。
孜孜不倦的“水稻迷”
王忠是共和国同龄人。他与共和国一样,经历了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1969年从无锡市第四中学毕业后,王忠来到了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淮海农场。当时,在那白花花的盐碱地上,水稻亩产仅100公斤,低得可怜。于是王忠等几个知青主动搞起了水稻高产试验田。从此他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吃饭时念着的、睡梦中想着的都是水稻。水稻发棵时期,他在午休时间顶着烈日给一棵棵秧苗扒根,促其早发;下雨天,田里积水,他冒雨到田里排水,怕它们淹着;在一次施基肥时,铁叉把王忠的脚板戳通,鲜血直流,痛得他休克过去,农友们把他抬回宿舍,他醒后简单包扎后又下田去看水稻了。灌渠断水了,试验田中晚熟品种正在灌浆,恐它渴死,他收工后,就用脸盆一盆一盆往田里泼水,一浇就是2-3个小时,连续要浇好几天。经过三年的奋斗,他负责的水稻田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水稻亩产达到了500公斤。1973年10月,《新华日报》报道了王忠痴迷水稻丰产的事迹,从此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水稻迷”。
1974年,王忠被推荐至江苏农学院上大学,在三年的学生生涯中,他始终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时,被留校任教。1979年至1982年期间,他攻读应用植物生理学研究生,获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他被破格晋升为江苏省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
1991年,他首次以国家公派高访学者的身份赴日本茨城大学农学部研修。作为客座农业研究员的王忠,在那里很快掌握了植物制片和电镜观察技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全身心地进行水稻科学研究。王忠永远记得1991年11月的那个下午,他应邀参加全日本作物协会举办的报告会。他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走上了演讲台,报告题为《二氧化碳促进水稻开颖技术及其在水稻杂交方面的应用》。许多日本人见是中国人作报告,一时失去了兴致。然而王忠精彩的演讲却得到了场内专家学者的认同和赞许。王忠是在掌声中走下报告席的,场内所有的中国留学生围过来争相与他握手,有的说“你为我们中国人争气!”。日本杂志的记者也涌进现场采访,并与王忠约稿。不久,王忠与导师联合署名的文章发表在日本《农业技术》杂志上。
1992年1月,王忠毅然放弃了一家日本公司的高薪水、优越的研究条件,按时回国。他说:“祖国培养了我,并提供给我出国的机会,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应义无返顾的回来,何况现在植物学科正需要人”。一回国他就埋头于科学研究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研究成果鉴定,积极参与学科建设。
1993年,王忠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中国植物生理学界中最年轻的教授。1997年他获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
1998年6月10日,王忠教授再次由国家公派飞赴日本,在东京农工大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修。这次他利用那边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水稻胚乳细胞发育的研究,这是一个与稻米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的课题。在半年中他制作切片近万张,拍摄电镜照片近千张,印制照片10多公斤,并完成了3篇水稻论文。
自1977年参加工作以来,王忠先后主持了10多项科学研究课题,其中有10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至今他发表论文150篇,大部分论文被国内外文摘系统收录。在国际上他首先发现了水稻根的负向光性和CO2促进水稻开花的效应,并把CO2促进水稻开花的效应应用于水稻的杂交和开花结实生理的研究,先后获得5次省部级以上科技奖。
勇于创新的“授渔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高校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1990年至今,王忠教授指导过10位博士和40多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论文,他的毕业生中很多人已成为各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
王忠结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先后主编了6本公开发行的教材,其中《植物生理学》列为国家级九五重点和十一五规划教材,被国内上海交大、西农大学、华南农大、中国农大、山东农大、四川农大、中科院上海生理生态研究所等近百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采用,发行了10万余册。多年以来王忠一直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他的《植物生理学》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高级植物生理学》课程被评为省研究生优秀课程和开放课程,他领导的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被列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他本人也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并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园丁奖”和“江苏省教学名师”等称号。
王忠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植物生理实验课的学习,掌握研究和探索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他们日后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完成,以及将来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实验方法,积极探索,改革并发表了20多项实验方法。1992年,他把自己的科研情况和成果写成剧本,编导拍摄成科教电影和电视片,给学生播放。其中《水稻杂交新技术》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放,获农业部教育司优秀电视教材“金穗”一等奖和“神农”银奖等5项殊荣。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王忠倡导并实践研究型教学,通过查文献、做读书报告、专题研讨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王忠视学生如子,承担着严师和慈父的双重角色。在科研上,他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中,他体贴入微,对学生关爱有加,在经济上接济家庭困难学生;在价值观上,他言传身教,对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他把科研事业和学生培养放在了第一位。日本公派高访期间,在险遭交通事故的危急刹那,他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在被诊断身患胃癌的紧急关头,他说得最多的是:“我的科研怎么办,我的学生谁来带啊?”术后,胃被切除了一半,第9天他就从上海赶回学校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工作,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王忠的身上还体现出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他利用节假日持之以恒地学习电脑知识,现在能熟练的掌握Photoshop等多种软件的操作。他领衔在学校网站上创设了课程《植物生理学》的立体式教学平台(http://jpkc.yzu.edu.cn/course/zhwshl/index.asp),网站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汇集王忠多年来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得到各界好评。真正发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植物生理学网络课件也获得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在王忠的示范带动下,扬州大学已成功申报了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梅花香自苦寒来,王忠教授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植物生理学课程改革与创新中所取得的成果得到省内外专家的一致肯定,并于2004年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有的本科生获得了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有的研究生则在科研上卓有建树,并多次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参政议政的热心人
1998年是王忠人生中的又一个春天,“水稻迷”身上又增添了一股关注社情民意的责任感,历任第四届、第五届扬州市政协委员和第九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的他,在兼顾繁忙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同时,认真履行其参政议政的职责。从无公害蔬菜到水环境治理,从市容市貌的维护到关注农科大学生就业,社会上一些热点、难点都是他关注的焦点。每年政协会议召开之前的几个星期,王忠总会很忙,因为他要将自己通过平时细心观察和深入调研发现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撰写成一篇篇饱含爱国体民情意的政协提案。他虚心向老政协委员请教,认真学习各项党政方针,参加各种考察活动,10多年来,王忠参与反映信息、基层调研、会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60多次,先后提交20多份提案,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尽心尽力。他的提案分析有理有据,解决方案切实可行,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新华日报》、《扬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提案,呼吁全社会关注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近几年来,王忠的目光逐渐从一些具体的问题转移到了更加宏观的领域,他的思考也逐步深入到对省、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的层面上来。在2000年初的扬州市政协全会上,王忠代表致公党扬州市委会作了题为“充分利用扬州大学的智力资源,为扬州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大会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共鸣,同题的集体提案被市政协列为2号重点提案。不久,扬州市政府就与扬州大学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书。2001年,他提出的“综合治理,让扬州的河清起来”提案被扬州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2005年初召开的江苏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王忠经过调查研究,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在日本、美国的见闻,提交了《关于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就我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这份提案引起省政协的高度重视,被列为主席督办的重点提案。承办该提案的江苏省农业厅、环保厅和水利厅为此专门联合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参加研讨会,围绕“如何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制定实施方案。王忠在研讨会上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重视农村环境工作,加强投入,加大治理力度,为全省人民及其子孙后代造福。为此,省政协主席许仲林还作了重要讲话,许主席强调,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建议省政府把农村环境整治和建设问题列入“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办的实事的内容来抓。
目前秸秆禁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年年讲,年年抓,但屡禁不止,收效甚微。近十年来,秸秆焚烧,一年两次,烧的时候城乡居民怨声载道,政府部门为禁烧忙得不亦乐乎,年复一年,反复折腾,总是被动。王忠经过调查认为,屡禁不止的原因是秸秆无出路,只有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杜绝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要不然政府的禁烧法规再多,挡不往农户的一根火柴。在江苏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他撰写了《关于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焚烧的建议》的提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一提交就受到众多媒体和开发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这是王忠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恪守的人生格言。1990年至今,王忠共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50余人,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各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科研上累累硕果,但他依然孜孜以求;教学上成绩斐然,但他仍然诲人不倦;工作上任务繁重,但他热心参政议政。这就是扬州大学一位普通教师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