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一体两翼走向大都市的过程中,现代新技术新交通造成的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从看得见的交通拥堵、马路停车场,到感觉得到的环境污染,从雾霾天下,到PM2.5,这些几年前不知为何物,到今天成为耳熟能详的名词术语,都给现代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课题,迫切等待着我们的回答。在这种背景下,回归自然、绿色出行成为新的时尚,自行车是一种绿色环保、快捷经济,真正实现零换乘的交通工具。
我市的公共自行车投放,应该改变过去仅以旅游景点作为投放场所的思路,转变到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上来,从总体上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从而减少环境成本和拥堵现象。为扬州的宜居城市、世界名城建设添上新色彩新元素。投放公共自行车不但能解决拥堵问题,方便市民群众出行,缓解拥堵现象,而且由于其零排放零污染,对建设生态扬州、绿色扬州大有裨益。在操作上让公共自行车与与公共交通“无缝对接”,使之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因此,我们建议:
一是政府投入,构建坚实美观的自行车方阵。目前公共自行车投资模式大体分有二种:一是政府投资、企业主营;二是企业投资、政府补贴。由于初期硬件投入成本较大,后期利润回收高低取决于当地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及公共自行车网点规模,所以目前看来第一种方式比较成功,例如杭州金通公共自行车开发有限公司主营的杭州公共自行车项目,而第二种模式都面临困境,世界上第一个试水公共自行巴黎德高公司面临经济困境,武汉鑫飞达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营的武汉公共自行车几乎名存实亡。因此政府投入,看来是比较可持续的方式。
二是形成规模化网络化的公共自行车体系。由于城市居民容量水平,扬州的公共自行车网点必须达到体系化和规模化。从数量来说,扬州市区的近百万人口,对自行车的需求量必须与人口数量间达到一定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行车出行率。公共自行车体系的建立,达到相应的覆盖面,才能起到绿色出行的目的,才能真正承担日常出行的使命。只有达到一定的密集度,才能让公共自行车成为出行的首选。迄今为止,中国单一城市超过40000辆公共自行车规模,能达到或超过周转率4次/天/辆的城市国内仅有杭州和武汉。建议在居民小区、各类交通站点、商务区、医院、学校、公园、办公楼等大型公共设施旁设置公共自行车投放点,投放足量自行车,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重视自行车道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在扬州市区,许多原有的自行车道变相成为停车道和候车道、公交车占道、轿车停放、汽车变道,有的新街道则完全没有了自行车道,这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道路趋向大不相同。从哥本哈根到伦敦,还有许多其他城市,都在重新开辟专用自行车道,而扬州的许多新街道则完全放弃了自行车道,只留下公交车道和人行道,使自行车与机动车混合行使,增加了许多安全隐患,最主要的是与城市现代发展走向相悖。因此,扬州需要先解决自行车道被挤占的管理问题,同时在商场、医院、学校、写字楼、旅游景点配备适当面积的自行车场地。
四是运用各种媒体大力扶持和推进公共自行车出行观念,使自行车出行从边缘走向中央,从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为此,建议地方媒体用公益广告、报导、跟踪等形式,持续地密集地倡导低碳、健康生活,美化绿色出行,让市民和游客逐渐转变固有观念。还可以鼓励旅行社开通自行车游扬州的旅游项目,使之如扬州的人力三轮车一样,成为名城扬州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可以组织类似马拉松的年度扬州自行车马拉松活动,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提高市民的环保健康意识,更是为宜居扬州作活的广告,成为扬州的世界名城建设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