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孙玉波
孙玉波,1955年出生,致公党员,高级花灯工艺师,从事花灯制作30多年,扬州花灯制作市级非遗传承人。
算上今年,扬州花灯已连续18年走进豫园,为上海市民送上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17年里,花灯大师孙玉波和家人的春节都是守着豫园满园花灯度过的。
先教书后学医,考大学失之交臂
古镇竹泓位于兴化城东南30里,四方环水,九河汇聚,是典型的里下河水乡。
1955年9月18日,孙玉波出生在竹泓,他的父亲孙钊曾是一名军医。在孙钊眼里,孙玉波将来也是一块做医生的料。
1974年夏天,孙玉波从竹泓中学高中毕业,由于成绩优异,被留在了母校当代课老师,主教理化。
1976年,做了两年的代课老师后,在家人的要求下,孙玉波来到兴化市沈伦医院,拜著名的牙科医生郭育培大夫为师学习牙医。
正当孙玉波沿着父亲为他设计的医生之路准备往下走的时候,1977年,高考恢复,为了参加高考,孙玉波报名参加下乡插队,1978年,孙玉波参加了高考,他填写的第一志愿就是南京大学医学院。丢下课本已经4年的孙玉波尽管做了充分准备,但高考成绩下来的时候,他还是傻眼了——他以3分之差与南大失之交臂。
就读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漆器绘图
绝望,彷徨。孙玉波站在了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
生活就是这样,上天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门。
孙玉波选择上中专,他在中专类的第一志愿写的是“扬州工艺美术学校”。那一年,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刚刚筹建,孙玉波他们是第一届学生。因为筹建的原因,第一届学生一直到1979年才得以入学。
如果说做医生是家族的愿望,而喜欢美术则是孙玉波自己的爱好。美术这扇门的打开在不经意中也造就了孙玉波日后在工艺界的辉煌。
孙玉波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小学时,美术老师经常到街头画像写标语,孙玉波便跟着在后面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第一张炭精画《雷锋像》画得惟妙惟肖,受到了好评,这也激发起了他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小学的时候,他创作的《西游记(四条屏)》便被家人裱起来,挂在客厅里。
正是基于小时候打下的深厚的美术基础,让孙玉波对工艺美术情有独钟。在校期间,他创作的木刻作品《展望未来》在扬州市的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他在学校学的是漆器专业,按道理应该分配在扬州漆器厂。临毕业的时候,孙玉波被安排到漆器厂实习,专攻工笔花鸟。遗憾的是,他对生漆过敏,每天从厂里回来,身上总是一身的红痘子,奇痒难耐。学校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改良折叠宫灯,一度供不应求
1981年夏天,孙玉波被分配到了扬州工艺厂国画车间,从事工笔花鸟。很快,又转到山水画创作上。工作了两年多的时间后,他被调到厂技术科,负责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开发出了扎染、蜡染服装。后来,孙玉波又任全厂质量总监,转向参与全厂的剪纸、彩灯、国画创新和评比活动。1985年,扬州工艺厂参与了上海文化宫灯会的彩灯制作,这是孙玉波第一次参与彩灯制作,从此之后,他开始了与彩灯的不解之缘。
紧接着,深圳国展中心大型彩灯展又在深圳开幕。当时,我国改革开放不久,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为抓住
一波三折室外展,改进传统工艺
上世纪90年代,孙玉波担任工艺厂厂长助理、副厂长。1992年中秋节,由扬州市政府牵头,扬州工艺厂和中央电视台在河北涿州影视基地举办大型灯会,当年的中秋晚会就是以灯会为背景,向全球进行了直播。
“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两个月,而我们在这两个月内要制作30多组大型灯,2000多盏小型灯,仅装运就用了十几辆卡车。”谈到涿州灯会,孙玉波记忆犹新。
孙玉波清晰地记得,涿州灯会上做了10头大象灯。当时没有厢式货车,运输花灯的车辆都是卡车,10头“大象”装在卡车上,尽管有篷布盖着,但还是不密封。此外,大象灯采用的是拉绒面料,也没有用塑料皮进行包装。“大象”运到涿州后,全都变成了灰头土脸的“灰象”。幸好当时带着维修工人和辅料,到达目的地后,他们连夜将灯面扒了下来,重新进行了糊裱,给“大象”进行“换肤”美容手术。
有了这么一个遭遇,大家都变得更小心翼翼,灯会的准备工作也在如期进行着。就在彩灯安装完毕,第二天灯会就要开幕的时候,当天夜里突然刮了一阵大风。当天一大早,孙玉波起床到灯会现场一看,吓了一大跳——一尊笑佛被夜里的大风刮倒了。眼看灯会就要开幕了,这可急坏了孙玉波。他赶忙将工人们从睡梦中叫了起来,立刻投入到抢修工作中。经过他们连夜施工,终于将笑佛修复,保证了灯会如期举行。
虽然灯会如期开幕,但孙玉波他们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扬州彩灯早期工艺不是很成熟,加上材料不先进,也让孙玉波他们在灯会中吃了不少苦头。在扬州传统彩灯的工艺中,灯面都是用糨糊裱的。上海文化宫灯会和深圳国展中心彩灯展等几次灯会都是在室内,糨糊裱面这个问题看不出来,可一到室外,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涿州灯会期间,有一天夜里突然下了一场大雨。第二天天亮后,除了屋檐下的灯笼没有问题,其余的灯笼全都被雨水浇花了脸。从此以后,孙玉波他们对传统花灯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将糨糊裱面改成了立时得胶水裱面。
虽然涿州灯会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但扬州花灯还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领导的高度评价。
“参与灯”受热捧,得到豫园赏识
有了这些灯会的成功经验,扬州花灯在国内的名气也越来越响。1995年春节,扬州花灯首次进军上海城隍庙灯会。那一年是农历猪年,工艺厂就做了一只猪灯,6米多长。当时,这只猪灯卖了5万元,价钱比装载它的卡车还贵,这让厂里的工人们感到很振奋。
经过三四年的发展,扬州花灯在城隍庙的规模达到了几十组,并逐渐在上海打出了名气。
2000年,农历龙年。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这也是孙玉波第一次以个人身份进军上海豫园灯会。
在这届灯会上,孙玉波首次推出了参与灯,融入了声光电等高科技元素,增加了观众的互动性。比如“龙年结缘”灯,观众只要一投币,就有一对新人蓦然回首,在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中相拥而吻:比如“喜盈门”灯,是一对童男童女从大红色的门中款款而出,双手作揖,向观众道“恭喜发财”;“摇钱树”灯只要一投币,树上便会掉下一个元宝或者钱币。这些参与灯都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一时间,在参与灯前想要观赏的话都必须排上老长的队。
通过这次灯会,孙玉波得到了豫园商城领导的赏识,为日后的连续进军上海豫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也迎来了孙玉波花灯事业的巅峰。
海宝赛龙舟、迷你阳光谷赢得喝彩
扬州花灯已经连续18年在上海滩绽放,谈起历届花灯,他都是如数家珍。每一年的上海豫园灯会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如:2007年的《四大名著》,2008年的《十二生肖》,2009年的《金牛迎春》,2011年的《蓬莱仙境》。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孙设计的世博花灯受到了上海世博会和豫园的肯定。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世界目光聚焦上海,豫园灯会作为2010年新春伊始沪上最具传统特色的活动,更是让扬州这位花灯工艺美术师煞费苦心。往年,灯会设计只要提前三四个月,那年由于很多设计稿必须经过世博局审核,设计工作从前一年夏天就开始筹备。边设计边审批边制作,忙了半年多。
记者:在上海搞了这么多年花灯,但扬州却没有一个固定的灯会,你怎么看这件事?
孙玉波:扬州花灯最早可以溯源到唐代,明清以来,每逢元宵,北京、南京等地的官宦富商,都要派人到扬州采办花灯。
近些年,扬州很多地方都举办过灯会,但都没有持续性,倒是早些年在荷花池举办的灯会,让更多扬州人记忆犹新,那也是扬州举办灯会最好的地方。扬州花灯在东南亚、台湾、上海等地都有过不俗表现,但在本地缺少一个固定展示的平台。我认为,扬州花灯不能一味地“墙内开花墙外香”,扬州应该在市区找一块富有浓烈地域特色的地点,长期性地建立一个灯会场所,充分展示扬州灯彩的魅力。这会是扬州对外宣传的一个新品牌。
需要良好合作团队
记者:做这么多年花灯,你最大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
孙玉波:灯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人,从最初的文案,到效果图绘制、施工方案、表现手法、生产制作、包装、运输、现场保管、施工安装、维护维修,一直到最后的拆除,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此外,一个良好的合作团队也是灯会成功与否的关键。上海豫园灯会,我要感谢我的工人们,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些值班工人和我一样,连续十多年的春节都是在上海度过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孙玉波的今天。此外,我还要谢谢我的妻子和儿子,他们连续17年的春节都和我一起在上海豫园度过。
希望儿子能继承衣钵
记者:听说你的儿子也从事美术工作,你会让他继承你的事业吗?
孙玉波:扬州灯彩历史悠久,全国知名度非常高,属于南方花灯的典型代表,无论在造型和工艺上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扬州灯彩与书画、剪纸融为一体,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扬州灯彩种类繁多,小型灯做得精致,大型灯会也非常有名。尽管扬州灯彩的名气很响,但扬州灯彩企业的业务量却在逐年萎缩。扬州灯彩亟需解决后继无人的窘境,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我的儿子能接我的班,带他个三五年,将我积蓄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他。我的儿子也是学美术的,目前在北京从事室内设计工作。但做花灯显然没有他做室内设计收入高。目前,我正在说服他,希望他能继承。
记者:你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灯彩的代表性传承人,对扬州灯彩的传承有何建议?
孙玉波:扬州一些老的传统花灯艺人,尽管没有美术理论基础,但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很好,这一点也应该保护。保护传承人没有用,必须保护这个行业,只有传承队伍建设好了,扬州灯彩才能后继有人。
同事眼里的孙玉波
“他改变了扬州灯彩”
中国剪纸博物馆馆长王京曾任扬州工艺厂副厂长,和孙玉波也是同事。王京记得,孙玉波从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他的作品很有特色,创作时思维开拓,有自己独到的东西。
“当时,工艺厂彩灯车间人员匮乏,孙玉波便从国画车间借调到彩灯车间,尝试立体美术设计。那时,他从一个对彩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灯彩专家,是何等的不易。”王京说,“1994年8月,在瘦西湖灯会上,孙玉波独立制作了《玉女吹箫》灯组,采用了电脑程控技术,将扬州花灯从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此后,这组灯一直作为扬州灯彩宣传的一个成功案例,在扬州的灯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因此改变了扬州灯彩的发展趋势。”
“孙玉波作为扬州灯彩工艺美术师中一分子,为扬州灯彩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下了汗马功劳。”王京说。
“2010年豫园灯会的主题前后四易其稿。”孙玉波回忆道。“由于当年是农历虎年,我们开始将灯会的主题放在生肖上。后来,正好那年春节的第一天又是西方的情人节,我们又想到了2·14爱情主题。”那年灯会最终确定了以海宝为主角的“欢乐世博,幸福中国”创意。
孙玉波在设计中融合了众多的中国元素,让世界游客充分认识“春节、端午、七夕、中秋”四大中国传统节日,将世博吉祥物海宝与扬州花灯相结合。徜徉灯海,处处都有海宝可爱的身影。最引人注目的是“端午节”的“海宝赛龙舟”——10米龙舟上,2只海宝分别在船头船尾摇旗擂鼓,4只海宝奋力摇桨。为了让4只海宝的动作做得整齐划一,孙玉波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套机械装置来带动它们,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民俗结合“为上海世博会摇旗呐喊”。此外,缩小版的世博会阳光谷灯组,一改传统花灯造型,大量运用现代几何线条,还首次采用了节能的LED定制模块,迷你阳光谷在夜色中变幻着七彩,与世博场馆里的迷人景致颇有几分神似。这组花灯前的空地,也是当年游客驻足人群最多的一个地方,因为,人们争相与这组花灯合影留念。“这组花灯比真的阳光谷还漂亮!”一位游客在留影后甚至这样认为。
南方雪灾
坚持做成豫园灯会,被合作方评为先进
2008年灯会偏偏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南方雪灾。2008年1月,已经完成花灯前期制作的孙玉波,将花灯打包装好,每天分两辆货车发往上海,工作有条不紊。谁知1月10日开始,中国南方遭遇前所未有得雪灾,冰雪封路。扬州至上海,平时2000元一趟的路程,出到5000元都没有人愿意跑。当时,豫园灯会的组办方最大的担心就是扬州花灯能不能如期地运抵上海?
尽管主办方的态度十分缓和,但抬头看着漫天飞雪,孙玉波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高速公路已经全部封闭,所有车辆都必须绕道行驶,苏州到上海短短的路程就要开上8个小时,不要说扬州到上海了。打电话到运输公司,运输公司都不肯出车。孙玉波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关键时刻还是朋友帮了孙玉波的忙,那一趟车走得让他心一直悬在喉咙眼。从扬州到上海,30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在路上走了15个小时。车开进豫园,孙玉波的心才放了下来。下了车,他才发现,司机师傅的内衣全湿透了,在“嗤嗤”地冒着白气。花灯一到达上海后,20多名工人立刻冒着大雪投入安装工作中。由于豫园九曲桥附近的花灯全都是水上施工,雪一下,九曲桥上立马就冻了起来,豫园工作人员立刻组织扫雪。工人们穿着皮衩站在水里安装,冰冷刺骨,组办方立刻派人送生姜茶。
在孙玉波和上海豫园的联合努力下,2008年新春豫园灯会如期举行。那一年,为了表彰他在上海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的安装过程中,克服百年未遇雪灾,圆满完成任务,孙玉波被上海豫园评为“先进个人”。这时豫园第一次将“先进个人”称号发给合作方。
除夕之夜
九曲桥上欣赏自己成果,是最惬意时刻
每年的除夕之夜,爆竹声声,烟花四起,孙玉波都独自一个人到九曲桥上,此时,身边没有喧嚣的人流,他可以静下心来欣赏着自己的花灯作品,此时的花灯是如此的璀璨夺目,他的心情一下放松了。多少日子来,他的操劳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这是他最惬意的时刻。
突然,孙玉波口袋内的手机响了起来,妻子毕庆红给他打来电话。在他们租住的旅馆内,妻子和儿子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年夜饭,在等着他回去吃。自与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结缘后,孙玉波一家年年都来上海,三口人守着满园花灯吃年夜饭。
“我觉得挺对不住妻子和儿子的,他们陪我一起在上海豫园度过了17个春节。17年,儿子已经从毛头少年长成了帅小伙。”
“今年还去上海吗?”
“今年春节肯定还是要去的,我要给上海市民送去我的‘年夜饭’呢!到时候,也欢迎你再去采访哦!”和记者说完这话,孙玉波转身又和工人们忙活了起来。
同学眼里的孙玉波
“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李六玲是孙玉波在工艺美术学校的同学,她回忆,他们是扬州市工艺美术学校第一届学生,当时他们共有99名同学,她和孙玉波等6人一起分到了工艺厂。上学的时候,他们每个月拿14.5元生活费,孙玉波总是将钱省下来买书画用品。孙玉波的妻子毕庆红也是他们同学。孙玉波工作后,毕庆红留在工艺美术学校做了老师。由于孙、毕二人都家在外地,平时相互关心,共同语言也多,时间长了,两个人谈起了恋爱。
“结婚的时候,他们俩就住在工艺厂分配的宿舍内,婚礼非常简单。后来,他们的儿子帆帆也是在那里出生的。”李六玲告诉记者。孩子出生后,孙玉波和妻子毕庆红同时报考了电大,他们夫妻二人一边带孩子,一边念完了电大课程。那种艰难是别人难以想象得出的。
对于孙玉波今天取得的成绩,李六玲认为非常不简单,“是他自己闯出来的”。
记者手记
与花灯结缘
孙玉波对花灯的较真劲,是我从未见过的。只要工人们在制作过程中不合规范的,一定会推倒重来。
虽然,孙玉波在有的人眼里甚至有点过于刻板,但他手下的那帮工人却当他是兄弟。有一对徐氏工人,在上海豫园灯会上已经做了13年。他们之所以如此追随孙玉波,因为他们坚信孙是真正爱花灯的人,是将花灯当作自己事业的人。又有谁会18年不在家过年呢?
认识孙玉波后,我见证了上海豫园灯会的奥运年、世博年……年年看灯,年年的花灯不尽相同,年年的花灯都有令人惊艳的地方。
孙玉波的前半生,命运有很多拐点。老师、牙医、画家……所有的拐点都带着他一路朝着花灯来了。
这,便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