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致公党扬州大学二支部一行15人前往安徽凤阳小岗村参观考察,探寻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
众所周知,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而那纸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 (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创造了奇迹!“分田到户”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6万多公斤,是过去5年的总和!“大包干”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纸协议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促中国农民走上温饱之路。
来到小岗村,我们首先为小岗村那牌楼和18个农民契约所震憾,接着沿着大道前往大包干纪念馆细看。大包干纪念馆于2005年6月19日建成开放,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齐康教授进行整体设计,整个纪念馆投资300多万元,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馆内分为主展厅、多功能厅、副展厅和餐厅等。纪念馆内《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的真实影像、文字资料、图片、实物展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全过程以及当今小岗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大家深切感受到小岗村大胆改革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为小岗村人 “敢想、敢试、敢闯”的精神所折服。目睹“大包干”纪念馆里保存的“生死契约”,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洗礼。
今日的小岗村,已经走过了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初级阶段,开始走向集体富裕之路,就在纪念馆对面的工业开发区,给了我们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之感,就是农业解决温饱,但富裕却离不开工业。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踏上归途。党员们脑海里始终有些思绪挥之不去:小岗村式的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哪儿?小岗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创造什么新的成就?